成都市政协委员路雪婧: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利用“互联网+”引导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
“分级医疗推行多年,但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依然还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而事实上部分人的病在社区医院就能看,造成事实上的医疗资源浪费,或者说‘高消费’。”参加今年成都市“两会”的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附属银海眼科医院副院长路雪婧分享了一组数据:2010~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和入院人次数,在总的就诊和总的入院人次数中的占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平均每年以大于1%的速度下降。这表明松散的分级诊疗架构效果并不显著。如何让社区医院真正有存在感?今年她和成都市政协医卫界委员王军等一同带来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规范分级诊疗的建议》。
路雪婧表示,疫情初期,由于缺乏真正有效的分级诊疗,导致人们涌向上级医院,造成大医院的医疗挤兑。疫情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生担负起了第一道关卡的重要作用。全国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在疫情排查、日常诊疗维持、隔离观察、道口管理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定程度强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存在感。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分级诊疗更加重要,是有效防控的重要保障之一。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大医院又成大家的首选。所以想要分级诊疗真正成为大家的习惯,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在她看来,如何强化基层首诊制和家庭医生制是关键。
“基层首诊是‘守门人’制度,守不住这道门,就做不好分级诊疗这个大工程。”路雪婧说,基层首诊制度的施行能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合作,规范诊疗秩序,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她建议以新冠防控为试点,以医保为杠杆,实行严格的基层首诊制并推行预约就诊,引导和约束患者就医行为,培养社区居民良好和有序的就医习惯,并逐步分类递进推广运用至其它疾病,限制患者就医选择。而在推广运用的同时,也要内外兼修,一方面打消市民的顾虑,一方面避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内卷”。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所在,并且在财政、医保政策等配套措施上紧跟改革方向,落实政策。”路雪婧表示,为了避免加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需要细分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具体功能定位,理顺彼此的分工协作关系,引导各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合理公平的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其次,相关部门和有关学者可以通力合作,定制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明确转诊标准,由医院和医生做好就医观念转变的引导。另外要思考通过信息系统尽量简化、优化转诊程序,以就诊满意度代替硬性的转诊率,避免向上转诊指标控制严格、向下转指标不明晰的现象继续加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若无序开展,可能成为分级诊疗的绊脚石。路雪婧解释说,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巨大优势,让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纷纷开始布局。然而,结果导致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疗”吸引了本该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所以,“互联网+医疗”也应当遵循分级诊疗,有序开展,从而利用互联网+引导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同时优化分级诊疗流程,保证良好的就医体验感,更有利于分级医疗的推广。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