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20年丨王方:古蜀玉器绝大部分就地取材、就地制作
今日(9月2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之“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开幕。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方以《寻玉之路——古蜀玉器玉料分析及矿源产地调查情况综述》为题,详尽讲述了古蜀玉器、玉料的分析成果。她表示,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器超千件,而金沙已经超过三千多件,从种类,材质、工艺等来看,金沙遗址在三星堆的基础上都有更大的发展。
王方
目前,古代玉料的检测鉴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目验法,通过肉眼对玉料的物理性质,如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等进行观察,这样的方法主要依据鉴定者的经验,简单易行,但这种方法存在较大局限性;二是仪器检测,用现代科学仪器对玉料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观察和化验,再依据检测数据来判断玉料的矿物成分。
王方表示,自2001年以来,对金沙玉器的玉料鉴定与分析工作,主要有四次,结果表明,金沙玉器材料是以透闪石软玉为主,还有少量的阳起石、透辉石、斜长石、闪长石、滑石、大理石等,“可见金沙时期玉料种类极其广泛。”王方说,金沙遗址出土玉器数量巨大,现有的测试分析数据还远远不足以呈现金沙玉器材料特征的全貌,因此还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加大对金沙玉料标本的数据检测,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与加强对玉料材质特征的认知。
王方发言
通过对成都平原西北龙门山脉一带玉料分布情况的初步调查,以及对中国其他区域矿源产地玉料标本进行的初步观察与对比,王方表示,其明确了古蜀玉器绝大多数材料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玉文化玉料,“可以看出古蜀玉器除极少数是由外部区域直接输入外,绝大部分的玉器应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而成。材料的来源一部分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的龙门山脉,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在遗址周围的河漫滩地和山间谷地中采集而来。”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曾琦摄影记者王欢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