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推荐官丨任文伟:追寻生命净土,守护长江生态,我们一起踏浪前行!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总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江河之中,有一种鱼类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就是中华鲟——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然而,农业工业污水废水的排放、过度航运和气候变化一度让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失衡,这些“水中大熊猫”们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作为本次红星新闻“大江大河推荐官”的任文伟,便是密切关注中华鲟生存群体的其中一名专家。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主任、中国淡水项目负责人,任文伟一直关心着长江的水生态健康,关注中华鲟的生存状态。
“要拯救中华鲟,使其免于灭绝,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护其栖息地,特别是长江上游的产卵场。如果原来的产卵场遭到破坏,是否可以寻找到可替代的产卵场。”任文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长江口偶尔能监测到中华鲟的幼体,这说明中华鲟正在设法适应人类造成的洄游范围的改变。目前湖北宜昌建立了“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为葛洲坝至枝城杨家溪,全长约60公里。
“中华鲟能否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化、寻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宜昌的这个中华鲟保护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和尝试。”
任文伟认为,要恢复整个长江的生态健康、恢复其生命活力,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渔民的捕捞行为、企业的生产行为、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等,这些都会影响长江的水环境、水文等条件,从而影响长江的水生态健康,要从中寻找到平衡,更多的像一种协调和调度的工作,并非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一起携手努力。
提到守护长江生态系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任文伟笑了。“2002年,WWF在中游提出江湖连通和灌江纳苗概念,这非常具有挑战性。”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星罗棋布,但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防治血吸虫、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原因,中下游的湖泊与长江主干流之间被重重水闸所切断和阻隔,长江与周围的湖泊失去联系,这对长江生命活力和生物多样性非常不利。WWF团队提出要进行“江湖连通”,这一点曾经遭到了一连串的质疑。老百姓担心养的鱼会不会跑掉?有些政府部门担心会不会影响血吸虫的防治、是否会影响周边企业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等等?
对此,WWF通过在湖北涨渡湖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第一个成功案例,大家发现‘江湖连通’让水变好了,鱼变多了,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公众的态度也从将信将疑到鼎力支持,最终在农业部长渔委的支持下,整个长江中下游50多个湖泊与干流季节性的连通,这是一件让我们特别骄傲的事,也让我们明白,基于科学的实践,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方案对长江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文伟呼吁:“追寻生命净土,守护长江生态,我们一起踏浪前行!”
【“大江大河推荐官”征集中】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大江大河推荐官”,请发送信息到cdsbwb@163.com。我们诚意邀请你和我们一同讲述人与江河的牵挂,告诉我们有关你和江河的记忆,让我们共同谛听,河流江湖之潮下,历史泛起的每一道向前奔涌的涟漪。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吴阳实习生史炎丰廷玉席聪聪
编辑余冬梅何先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