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协委员沈骥建议:改革医保个人账户,全面建立门诊统筹和报销制度

时间 • 2025-11-03 18:29:10
老年人
医疗
老年

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是深化医改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任务。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四川省就针对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问题,开始加快构建符合省情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现如今取得一些进步,但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卫健委员原党组书记沈骥今日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比如现在华西医院有大约50%的患者还是看小病,这就大大占用了优质医疗资源,而患者不愿去基层看病,基层医疗无病可看,这也会导致基层医疗能力降低。

今年省“两会”,沈骥最为关注的话题,一是四川省健康老龄化事业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在他看来,改革医保个人账户,全面建立门诊统筹和报销制度,是完善四川省“医保支持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何让医保支付政策促进分级诊疗?

改革医保个人账户

在沈骥看来,目前,四川省医保支付政策对分级诊疗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好。一方面是医保基金门诊统筹和报销政策不完善,不利于引导患者选择门诊和基层服务;另一方面,医保基金用于基层的比例较小,基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偏低,不利于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他建议,在四川省进一步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完善医保支持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

“首先是改革医保个人账户,全面建立门诊统筹和报销制度”,他表示,这一方面,可以鼓励患者多利用门诊服务,少利用住院服务。将门诊报销严格限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规范门诊报销药品目录和诊疗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取消门诊统筹报销限额,鼓励患者首选基层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他建议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机制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收支管理,建立医疗机构医保总额调剂机制,以收治疑难疾病、大病占比等合理确定大型医院医保总额。

可全面推开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病种分值付费,对大型医疗机构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显著降低报销比例或不予报销,引导大型医院专注救治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患者,将急性病、术后恢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放宽或取消对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总额限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优化调整基层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此外,他认为,还可合理拉开县域和统筹区域内外的报销比例差距,完善异地就医管控机制,对于县域内能够治疗而坚持转诊或自行到上级医院就诊的患者,显著降低报销比例或不予报销。督促各地将患者住院前的合理检查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提升医院床位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负担。

建议鼓励中职、高等院校

探索“第三年龄大学”等新学制

加快发展健康老龄化事业,也是沈骥关心的话题之一。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发展健康老龄化事业的建议》,并提出了对策。

沈骥表示,目前四川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77.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22%,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207.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42%;据预测,到“十四五”末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1320万人,占比将达到15.8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健康和养老服务等需求大幅增加,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压力不断攀升,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

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老年人价值尚未充分发挥。四川省尚未制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老年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就业等配套政策不健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不够。

因而他建议,要强化老年社会优待措施,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环境。经济和信息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研发适合各类老年人的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医疗康复等产品和营养食品。卫生健康部门要推进落实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畅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等。

他认为,还应大力促进“老有健康”。除了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加大省、市(州)和老年人口大县的老年医院建设投入,支持各地改建或新建一批康复、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教育、卫生健康部门也要支持各类医学院校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老年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医学等紧缺人才转岗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应通过专项补贴、提高薪酬等方式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待遇,逐步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切实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地位。

“其实60岁以上的人许多都还渴望发挥价值,拥有学习能力”,沈骥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编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制定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迟退休、弹性退休、就业补贴等配套政策,加强对大龄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老年人对青年人的职业技能指导,支持自愿性老年创业,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教育、民政等部门要积极发展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和院校远程老年教育,鼓励中职和高等院校探索“第三年龄大学”“短期大学”等新学制,满足老年人对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各类兴趣爱好等需求等。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