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十三五”时期,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7月29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有关情况。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十三五”时期,各级残联全力推动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现在完成了既定目标。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了贫困,1180多万残疾人纳入了特困救助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600多万残疾人。
▲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据介绍,860万城乡持证残疾人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也达到了95%,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其中近百万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救助。残疾妇女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越来越多的残疾女性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孩子。
张海迪介绍,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特别是民法典等20多部法律法规,都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了规定。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残疾人服务设施达到4000多个。此外,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进步。比如,中国拥有了一流的盲文图书馆、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去年建好了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训练馆。
几年来,中国残联不断拓展残疾人事务的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在逐渐提升。中国残联多次应邀出席联合国社会发展大会、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大会、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妇女署、世界卫生组织等会议,中国残联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出版了一本重要的书叫《世界听力报告》。
张海迪指出,“十三五”时期,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提高。这几年她去过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海南等地调研,还去了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看到有的农村残疾人家门口修了无障碍坡道,还有扶手,有的家里厨房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她没想到,那么偏远的家也进行了这样的改造。特别是很多肢体残疾人有了轮椅,安装了假肢,一些重度残疾人在托养中心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红星新闻记者王田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