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提振大城市人口生育意愿,不是事倍功半而是事半功倍
生育行为其实更多是由观念推动的,因而在提振生育率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新的生育观念。
近日,《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围绕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等6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住房支持政策中,提到了公租房,也提到了购房优惠政策。在这些整体性措施的基础上,各地还将进一步细化出台相关政策。
其实这个过程,也正是澄清很多认识误区的时候。比如,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会下降,也即所谓的“大城市是生育黑洞”论。所以有人认为,大城市生育率注定是低的,城市的人们对政策也是不敏感的,所以政策只需影响到低线城市以及农村等。
这种看法片面地忽略了观念对行为的作用——某种意义上,人是观念的动物。
养儿防老看起来是一本经济账,但更多是一个观念驱动。年轻时没有育儿负担的快乐,和晚年时子孙养老保障,到底孰轻孰重?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前者更加重要。这个看法某种程度上说,是理性的。但生物繁衍的规律决定了,生存资源一定是向下一代倾斜的。当生存资源向下一代倾斜,养儿育女,不管怎么计算,在经济上都不可能是绝对划算的。
人类之所以愿意生育,更多是由本能推动。这种本能,在历史中演变为文化、形成观念。所以,生育行为本质上不是由经济帐,而更多是由观念推动的。因而在提振生育率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新的生育观念。
那么,人的观念怎么产生?从地域上说,城市、大城市的引领性更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常被影视作品、朋友圈、广告所影响,而影响对象往往是大城市中的同龄人。
当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育龄人群生育二孩、三孩,在《小离别》《小欢喜》这样的电视剧中,二孩、三孩才会成为标配;在社交媒体上,这种家庭结构,才会被视为应该追求的幸福目标。
所以,提振大城市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或许更有挑战性,但却是一个社会观念推动的源头。提振大城市的生育率虽然看起来“事倍功半”,但在观念示范效应之下,会被放大,从而影响更多人。从这个角度讲,促进大城市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对整个社会不但不是事倍功半,反而是事半功倍。
作者刘远举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