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在慈善总会大厅避雨被驱赶,只是保安认识不到位吗?

时间 • 2025-11-19 21:23:53
慈善
单位
规定

很多单位都应当认真思考,突发状况如何应对,发生冲突如何解决,需要展现人文关怀的时候又该如何反馈等等,这些都应当被纳入考量

8月13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路遇降雨想进苏州市慈善总会避雨,结果被保安赶了出来,引发网友热议。

8月14日,苏州市慈善总会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核实,情况属实。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对该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与当事群众联系表示道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这一事件的刺眼之处在于,事发地在慈善总会。保安驱赶避雨市民,这实在太缺乏善意了,也与“慈善”二字反差过大。目前涉事单位已经道歉,也对那位工作人员提出了批评和教育,也算是一种补救。

但这件事若只归咎于保安或工作人员的个人问题,肯定是不够的。很难想象,事情的全部问题仅仅是保安不够善良、认识不到位,相反,他可能只是在执行一种规则。这是种简单直白的规则,即保障工作场所的秩序,但并没有给意外状况、人性管理、自由裁量留下多少空间,也没有考虑这个单位的招牌是“慈善”。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去年11月,哈尔滨一政务服务大厅午休两小时、大门紧闭,市民只能在户外挨冻等待;12月,临汾市一家天然气收费站因为缴费窗口少、服务时间短、不能网上缴费,导致许多人凌晨2点多就忍着零下几度的严寒排队等待缴费。

这些事情都有类似之处,即涉事单位看上去都符合规定,似乎没有做错什么,保障秩序是规定,午休是规定,服务时间是规定。

那么问题出在哪?或许是这些单位太缺乏一种柔性规则了,需要真正灌注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

就像慈善总会这样的单位,应当考虑自身的属性,把慈善的精神真正贯穿到单位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当从方方面面展现慈善理念,而不是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严格管理的单位,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道德期待。

而从屡屡产生的舆情看,需要反思的也不只是这一家单位。很多单位都应当认真思考,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之后,还应该考虑什么?从现状看,突发状况如何应对,发生冲突如何解决,需要展现人文关怀的时候又该如何反馈等等,这些都应当被纳入考量。

人们常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但也正因为是“活的”,很多突发状况是无法预计、千变万化的:就像一个单位大楼的管理规定,怎么可能把刮风下雨各种状况全考虑进去呢?这个时候更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理念和精神,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把一种柔性管理锻造成常识,成为工作人员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这才是比“严格管理”更高级,尤其是公共部门必须掌握的“管理学”,因为它自带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