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经济圈·成都篇|双城经济圈建设“上新”,成渝两地合作项目加速推进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川渝两省市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重点,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释放了成渝“共建经济圈”的新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在“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这一段中明确,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一段表述: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于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亲自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成渝两地的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奋力向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方向迈进。
新要求,带来新机遇。
3月5日,红星新闻与上游新闻联动,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分头采访了成渝两地发改委,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上新’”为题,推出两篇专题报道,解读呈现成渝“双核联动”的行动成效与未来机遇。
2021年9月26日,成都、重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宣布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后,将强化成渝双核主轴,完善铁路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和成都“双核”联动的项目之一。一个月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纲要》明确,成渝双城经济圈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成渝联动发展也正逐步从夯基垒台走向成势做强。两年来,成都、重庆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取得新成果……成渝双核联动,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谱写“双城记”,合力建设“经济圈”,成渝双城正在路上。
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1年4月29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了包括汽车、电子信息、科技创新、文创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在内的八大产业联盟,将全方位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我们目前正在筹划在成都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产业服务总部’,线上搭建成渝两地的产业服务共享平台,线下打造总部基地实现线下的企业、资源聚集,从而实现两地服务要素、创新要素、企业资源、专业人才的聚集、互通和共享。”猪八戒网南部大区经理陈建表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成立后,猪八戒网作为盟主企业(重庆)将携手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公司推动双方数字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
▲成都超算中心
除了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以外,长安汽车、京东方、中冶赛迪、跑诗达新能源汽车、中铁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地各领域龙头企业都将在各自领域强化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重庆和成都在各领域的合作都在加快推进,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两地企业发起设立1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成都农交所与重庆土交所探索共同产权市场建设合作,两地商业保理公司实现西南地区双保理业务“零”突破。共同参与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地国家广告产业园、武侯三国创意园与沙坪坝磁器口古镇等共塑文旅新品牌。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成立都市夜间经济联盟,举办双城经济圈新发展机遇对接会。共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联合设立天府种业振兴基金,邀请两地企业参加成都花卉苗木供需交流会、签约项目6000万元,引导两地企业开展猪肉购销合作、规模突破4000万元。
强化区城创新体系建设合作
“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渝两地合作成果也颇丰。
去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标志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了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成渝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参与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1个,总投资422.2亿元。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聚集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6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精准落地科技创新基地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4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建成西部地区首个百P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已为450余家用户提供服务。
“两地将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同时,在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两地将携手展开进一步合作。”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动成渝两地科技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
据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渝两地还强化创新协同,两地创投机构联动直投项目近亿元,两地科协、标准化研究院、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分别建立合作关系,3所在蓉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共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2项。深化平台互联互通,两地孵化器协会实现科技创业导师库共建共享,推动成渝区块链联合创新中心、智库联盟等合作平台走深走实。
▲中欧班列(成渝)
共建开放门户枢纽
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4800列
2021年1月1日,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伴随着火车鸣笛,从成渝两地同时始发的两列中欧班列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智能家电等出发,一路向西奔向欧洲。“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由此正式诞生,这也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城市群班列。
一年过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实现大幅增长,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庭表示,成渝在中欧班列上强强联手后,优势更加突出,“成渝联手,提升了中欧班列开行的综合实力,在共享境外供应商、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和成都“双核”联动,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围绕增强成渝门户枢纽功能,成渝两地共同争取国家赋能增效,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协同推进铁路干线运输网络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万州港开展多式联运合作,成都经开区(无水港)与重庆果园港(水港)深化汽车供应链协同、物流节点互联。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拓展南向国际市场。
▲成都国际铁路港
建设高品质宜居地
便捷生活行动16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双城”到底方不方便?两地居民的感受最真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开展,“同城化”更加明显,这也为成渝两地居民的往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
去年12月,在成都工作的曾庆堂在老家重庆买了房,仅仅十来分钟,他就办理好了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成渝两地实现了公积金信息共享互认,申请贷款时不用再提供异地缴存的相关材料,很方便。”
他享受的便利,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果。据了解,川渝两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扎实推动川渝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互认互贷”,依托信息共享,异地转移接续办理材料简化为“零”,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压缩到最快当天办结,实现“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成渝之间,生活还有更多便利。成渝共促公共服务一体化,便捷生活行动16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成渝两地就业信息、档案查询等业务异地通办;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和门特疾病直接结算、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加快推进;共促绿色循环发展,推动两地生态、城管部门加强合作,开展超大城市污染治理交流协作,探索共建“无废城市”……
两年来,成渝携手合作,强化高品质宜居地建设,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红星新闻-上游新闻联动报道组记者彭惊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