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大中西部定向医学生培养支持力度,保证学生毕业有去处、有岗位
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会上,针对发展中西部地区定向医学生培养的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作出详细回应。
据悉,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关键词。在振兴中西部地区的工作上,弥补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是发展的一大重心,因此,增强中西部地区定向医学生培养的输出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出口之一。
就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接下来,教育部将从3个方面入手,加大中西部定向医学生培养的力度和精度。
第一,要加大定向医学生培养的精准支持力度,坚持按需招生、以用定招、精准规划定向岗位。吴岩强调,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一定要有去处,要有岗位,所以要强调“按需招生,以用定招”。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弥补全科医学人才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短板,这是精准支持力度。
第二,着力提升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对接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职责需要。所谓全科医生,即“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这是全科医生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中西部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强调的是“人岗匹配”,要持续完善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动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一步提高。
第三,要健全完善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使用、发展、管理的联动机制。定向医学生培养为的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基层卫生院,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多方“协同培养、协同就业、协同发展”的共育联动机制。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和大力推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推动定向医学生职业良性发展长效机制。
此外,遵义医科大学校长刘建国也在会上就其所在学校为例,分析了定向医学生培养经验。
刘建国指出,在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上,学校将在现有的全科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全科医学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设立全科医学生的培养专项资金,并将附属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作为特色学科重点投入、立项建设。
另在加大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和深化力度上,尤其对全科医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全科医学生的全科思维和提升基层实践服务能力,同时与附属医院各个全科培养基地,建立起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共同体,打造出一批高水平的全科医学教学实践基地。
此外,在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协同力度上,刘建国指出,学校主要是配合政府进行充分调研,为政府在招生计划、人才使用、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思考。同时要逐步提升实施“黔医攀登计划”的招生规模,依托附属医院,为龙头医联体的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全科医学生进一步提供学习空间和上升空间。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